“最有价值的经验是满足人们的需求。”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3 13:01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近日在上海召开。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理念引发了会议中外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其中,三位外国学者讲述的中国实施全球治理努力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挤满市民的阅览室、3元一盘阳春面的社区食堂、跑步者的淋浴间、户外工作者的爱心站……这个群众党办服务中心是由老工厂改建而成,坐落在土地稀缺的上海徐汇河畔。会议召开前一天,英国作家、政治评论家卡洛斯·马丁内斯到访。 “这么好的地方被用作公共空间,而且普通人的需求在这里得到满足,真是不可思议。在西方媒体宣传下长大的人来到这里一定会感到惊讶,因为这完全不同。”马丁内斯曾七次来中国,几乎每次都惊叹中国的发展速度,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着他的所思所想。访问期间,他从黄浦江畔走到豫园,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走到上海博物馆东馆,笔记本上写满了文字。 他的感想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回应人民的需求。在党的群众服务中心,户外工作者可以来热饭菜,跑步者可以来洗澡等,这一切都关注老百姓的需求。 “中国的街道、市容、整洁、舒适的环境是中国长期生态保护的成果,也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成果。”在开幕主论坛上仪式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名誉教授高迪民用流利的中文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高涤民先生多次往返于美国和中国之间,见证了中国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 “我以为我很了解上海,但这次开车去上海时,”高迪民说,“从浦东机场到上海市中心,我真的迷路了。”高迪民首次访华是在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那是在会议结束后。大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问题。 “浦东就是最好的例子。”高迪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往事。 1980年,他应邀到浦东农村的朋友老家做客。 “那时候,要坐公交车到黄浦江码头,再坐轮渡,再换乘公交车,下车后还要走一趟路。”到达目的地的路还很长。”高迪民说,“当时浦东没有地铁,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磁悬浮,也没有国际机场。如今,浦东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科技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并且“一直在前进”。高涤民认为,这一重要变化与中国政府的治理密不可分。 “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叫李木兰,花木兰的木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与语言学学院名誉教授李木兰对此感到无比自豪。 。当他谈到中国和中国文化时,他总是面带微笑,态度坚定,毫不掩饰自己的热爱。开幕式前一天,李木兰参观了位于张江市浦东的仿人机器人培训中心。 《我们的印象》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仅限于纺织和消费品“服装必须改变。”李木兰说。“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正在快速发展。中国科技进步领先世界。”《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3日第03页)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