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2003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生活了22年。 10月18日,这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以103岁的高龄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在清华大学长大,爬遍了所有的树,又在60岁的时候回到了这里,他的人生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不过,杨振宁多次表示,这不仅仅是回归本源。因为在这里他发现了“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
杨振宁:如果杨教授问我是否还在物理研究第一线,我会说我已经不在物理研究第一线了。以我这个年纪,带领学生再次“冲锋陷阵”并不容易。我可以给你指导方向。我觉得我可以而且应该这样做。
1996年,清华大学开始筹建高级研究中心。尽管在大学杨先生欣然同意担任名誉主任,并通过数十封电子邮件介绍了该中心的发展计划。回国定居后,他不仅长期没有领取工资,还将自己在美国的一处房产捐给了清华大学筹集资金。受他的启发和邀请,著名数学家林家桥、第一位获得图灵奖的华人科学家姚期智相继回国任教。由于资源有限,杨振宁始终引导年轻学者将精力集中在更有前景的领域。
杨振宁:就看未来有向什么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战争结束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选择的方向肯定是未来十年的重要方向,比如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特别是薛其坤教授领导的反常量子霍尔效应,以及绝对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当时,杨振宁年仅35岁。他从小就是一个数学天才。 1938年,16岁的他就读高二,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22岁获得清华大学物理硕士学位,并作为公费留学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泰勒是他的老师,他还与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合作。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场论,引起了基本粒子理论的伟大革命。后人延续了他们的模式,产生了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如果你问我《维护非平等》是不是过去十年最重要的文章,我会说是。但我想请教一下专家。现在大家都相信t“规范领域”的重要性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持续很长时间。它在 21 世纪和 22 世纪都很重要,因为它发现了基本原理。
1971年,中美两国因乒乓球运动断交。杨振宁看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他毫不犹豫地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著名华人学者。除了父母之外,他回国后最想见到的人就是和他一起长大的朋友邓稼先。邓稼先是原子弹的主要理论设计者,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报纸盛传称美国人参与了其设计。杨振宁迫切地想从朋友那里知道这不是真的。当杨振宁听到邓稼先回答“美国人没有参与”时,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到了基地。房间里的哭声。
杨振宁: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理解。当我长大的时候,当我父亲那一代长大的时候,中国被外国人吓倒了,因为中国没有现代化的武器。所以,我希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杨振宁:我希望你这学期不仅学物理,还学微积分。我希望你也学习一些英语。我说得很慢,这样你就能明白我说的话。
2004年9月,8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给100多名新生讲授基础课程。他每周一、周一、三上午9:50至11:30讲授这门课,一学期。杨振宁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还为一些老师树立了榜样。
杨振宁:其实一切教育也是一种“表演”。我们必须思考“性能”意味着什么。我不能随便这么说。提前了解这就是你这次要讲的内容。您应该做出相应的计划并知道哪些词最容易让您的听众听到。
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人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方向。杨振宁12岁的时候,在图书馆读了一本叫做《神秘宇宙》的书。他对书中包含的最新研究成果着迷。他回到家告诉父母:“有一天我会获得诺贝尔奖。”令人惊讶的是,23年后,他真的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抱负。
我喜欢中国文化和古诗词。我写的这首诗反映了杨振宁的晚年生活。三多年前,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笨胜于巧夺天工,宁洁胜于美丽”。前四个字讲科学精神,后四个字讲人格特质。
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出时10月18日消息发布后,网络上一片哀悼。人们不仅钦佩他的科学成就,更赞赏他的纯真。
再见,我们的杨先生!
1999年,杨振宁完成了美国大学的最后一门课程。在后来的一次研讨会上,他引用了这首诗:“夕阳无限美丽,不必愁眉苦脸到夜幕降临。”回想起来,这似乎是对他晚年最好的描述。 1995年我在北京采访了他,他谈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文理结合的需要。纵观前几代学者,他们学贯中西,融文理于一身。我们的学术界今后还能继续走这条路吗?